联合国官员“取经”中国乡村振兴: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
11月17日至23日,“人权行动看中国·2025”江西行活动参访团走进南昌、抚州、吉安、赣州等地,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官员、代表在中国乡村的广袤田野间,“取经”中国乡村振兴实践的点滴经验。

被誉为“世界珍禽”的泰和乌鸡在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有着千余年的养殖史,目前全县泰和乌鸡产业链年产值已突破70亿元人民币。作为深耕粮农领域的专家,在参访泰和县汪陂村时,穆罕默德·曼苏里用手机记录下乌鸡生态养殖景观,并详细询问村内的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。
“当地政府在所有举措中发挥核心作用,企业与合作社作为驱动力,带动农户共同参与,推动农业领域发展。”在穆罕默德·曼苏里看来,中国乡村振兴既有大量创新实践,又始终扎根于传统,实现传统与创新的融合。
不论是南昌县塔城乡湖陂村年轻“新业态”,还是抚州乐安县畅销全国并出口到欧美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“乐安竹笋”,亦或是吉水县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,“能被其他国家借鉴”是众多中外专家在参访完各村庄之后的共同感受。

“当地村庄依托自身特色奠定基础,同时还运用技术降低风险、提升品质。”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办公室副主任柯世明(Simon Clements)表示,从世界粮食计划署的角度来看,中国乡村的发展蕴含着宝贵的经验,这为其他同样希望实现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国家,提供诸多切实可行的经验借鉴。
来自巴巴多斯的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农业官员龙尼·布拉斯韦特(Ronnie Brathwaite)15年前曾在中国学习,15年后再次来到中国参访,直呼“感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”。事实上,中国多年的脱贫攻坚已带动近1亿人稳定脱贫,脱贫攻坚成果也正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。
龙尼·布拉斯韦特表示,这几天行程中,看到政府推行的政策及投资,对于农村的发展以及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产生巨大的影响。同时村庄推行很多特色产品,这些产品有巨大的竞争优势,可以让当地民众获得经济效益。这些实践让他看到,解决贫困问题以及提升民众生活条件,可以通过多方协作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。
“粮农领域内的所有问题都不能孤立解决,必须协调好农业、工业与服务业的关系,这也是在此次行程中亲眼所见并得到验证的结论。”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渔业官员沈年军表示,希望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总结并分享乡村振兴成功经验、案例与实践教训,将这些范例与良好模式推广至其他国家,助力众多国家实现乡村转型。
“通过与当地民众的对话,我能在这些村庄感受到,当地民众过着非常幸福的日子。”国际人权与社会发展协会常驻代表兼人权事务顾问戴维·洛佩斯(David Lopez)表示,在这些中国乡村振兴的发展案例中,可以感受到当下中国加速发展的脚步。(完)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





